球磨机的直径对磨矿效率的影响
根据对球磨机的球径与给料粒度间的关系试验研究,作如下分析:当球磨机中介质直径相对给料粒度偏小时,从钢球对物料的冲击角度分析,因为介质尺寸偏小,导致单个钢球重量也较小,这就使球荷在每个循环中打击矿料的力度有限。能量损耗大,破碎效率不高,这种冲击作用引起物料的破坏是疲劳破坏类型。
从钢球对物料的磨剥角度分析,虽然介质尺寸小,进而表面积大,有利于磨剥作用,但如果矿料粒度过大,物料就会相对比较集中,其总表面积太小,钢球与待破碎矿料的有效接触面积过小,磨剥过程中大部分是钢球之间的磨剥,所以能量消耗高且破碎 差,因为给料粒度偏大,在介质直径不断减小时,磨矿 随之明显降低;从¢20介质不同时刻的产物粒度分布可以看出,钢球对矿料的冲击破坏作用属于疲劳破坏类型,钢球相对给矿粒度尺寸很小,矿料受到冲击作用后只产生变形或内部出现裂缝扩展,破碎现象在宏观上难以表现出来;钢球的磨剥作用难以对粗粒级的矿料进行有效磨剥,而只能使己经磨细的矿料再次磨剥细化,因此很容易严重的过磨现象。在磨矿产物粒度分布上主要表现为粒度分布不均。
综上所述,当磨机中介质直径相对给料粒度偏小时,磨矿过程主要表现为介质间的自磨剥作用,这种情况下的磨矿效率低,产品粒度分布严重不均,过磨现象比较严重。
当介质尺寸与给料粒度相对适宜时,介质对矿料的破碎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:典型的冲击磨矿模型、冲击磨矿向磨剥磨矿过渡型、冲击磨矿与磨剥磨矿结合型、磨剥磨矿向冲击磨矿过渡型、典型的磨剥磨矿模型。此时,给料的粒度较小,并且相对分散,因此当介质尺寸较小时,介质表面积较大,能有效地跟矿料接触,磨剥作用比较明显,物料破碎表现为呈典型的磨剥磨矿模型。
在球磨机中,随着介质直径的增加,单球体积不断增大,并且直径在30mm以后增加非常迅速;然而介质的总表面积则随着球径的增加,迅速减小,在直径达30mm以后变化较缓慢。也就是说,在介质尺寸大于Φ30mm时,介质的研磨能力随介质尺寸的增加而缓慢增加,但介质的打击动能却下降增大:当介质尺寸小于Φ30mm时,结果恰恰相反。所以,介质尺寸选择的关键点是尺寸Φ30mm的介质。
根据前面所述,冲击和磨剥是介质破碎矿料的主要方式。单个介质体积越大,钢球单次打击矿料的力度也越大,冲击作用也就更明显。一般情况下,介质总表面积越大,参与磨剥作用的有效表面积也越大,同理,磨剥作用也更明显。当钢球尺寸较小时,其体积小且冲击作用弱,物物料出现疲劳型破碎,但是因为介质总表面积大,表现出的磨剥作用强,是典型的磨剥磨矿模型。而当钢球直径较大时,其总表面积小且磨剥作用较弱,但是单介质体积大,因而冲击作用强,呈现典型的冲击磨矿模型。例如给料粒级为-8+4mm和-4+2mm下介质直径分别为Φ20mm和Φ40mm时的情况。在介质尺寸较适宜的情况下,因为单个介质体积和介质总表面积出现交变,所以介质对物料作用表现为冲击与磨剥的相互过渡,例如给料粒级为-8+4mm和-4+2mm下介质直径分别为Φ25mm和Φ30mm两种球径时的情况。其中Φ25mm介质对物料的破碎类型是磨剥磨矿向冲击磨矿过渡型;而Φ30mm介质对物料的磨矿类型为冲击磨矿和磨剥磨矿结合型。各种钢球的磨矿 不尽相同,但从其对矿料的宏观作用而言,均属于过度类型。
总之,当钢球介质的尺寸与给料粒度在一个适宜范围时,磨矿过程主要表现为冲击与磨剥作用的迭加,当介质直径为30mm左右时,迭加达到 值,磨矿 。